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干部培训发言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浅析,供大家参考。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浅析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的诞生而产生的,而且网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推广和普及,网络文化的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了人类的知识增长和技能发展,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 ,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趋显现。如何解决青少年的网络“ 道德失范” 问题,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当前全社会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精神文化需求有特殊要求。在新时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青少年作为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可塑性极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应抓紧对青少年的引导,避免他们沉迷网络,遭受网络不良思想的贻害,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多样性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环境开放、覆盖面广、难以监控的特点。它为人们学习、研究、交流提供了便捷,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互联网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毫无疑问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虚拟社会,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
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互联网的隐蔽性,信息泛滥,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互联网丰富的内容,将制约和削弱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年 1月《第 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 2012年 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 64亿,手机网民达到 4. 2亿,其中 10岁到 39岁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4. 49亿。因此,青少年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的核心群体,互联网新媒体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产品,依据其特点,简要分析网络影响青少年的途径如下:
(一)
网络新闻和资讯依然是主导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资讯的最主要途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网络新闻资讯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尤为突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1、流量入口“ 固化” 对青少年价值观输送形成威胁。作为中国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百度等搜索引擎及网址导航站逐渐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入口,形成了信息垄断格局,在主流新闻网站传播力并不强甚至受制的背景下,这种由信息绝对控制权导致对青少年价值观输送缺乏针对性,青少年网民所接受的信息没有界限,使得不管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都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更何况,当前负面新闻占据绝大比例的舆论生
态中,令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充满负面情绪的社会中,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丧失信任感。
2、网络媒体舆论引导不计后果误导青少年群体认知。门户网站对新闻和资讯都拥有自己的筛选机制,并会进行“ 选择性” 编辑,搜索引擎也有相对应的排名算法,加上网站编辑队伍素质、品德、立场等不一的现状,导致“ 标题党” 横行,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个人理想信念的认知,加剧了青年人“ 仇官仇富仇政府” 的情绪。此外,盲目追求流量的网站,利用情与色、性科学与色情之间的模糊界限,大肆刊载一些不堪入目的成人内容,诱惑着充满好奇的青少年网民,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灵的健康,甚至让一些少年滑入犯罪深渊。
3、针对少年儿童的党、团、时政类信息及传播匮乏。网络信息“ 万花筒” 现象导致青少年模糊了对党的认知状况,对国情世情变化的基本了解,现实中不少青少年对入党入团的概念还停留在“ 交党费团费”的心理倾向,在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途径的今天,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二)网络互动方式不断升级换代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突出
综合历年来的相关调查和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在使用网络社交应用上的表现十分突出,不管是传统的 QQ、贴吧、论坛,还是近两年兴起的微博、微信,已全面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
1、青少年热衷网络“ 交际圈” 。许多青少年网民通过 QQ群、论坛、人人网、微信朋友圈等形式扩大交际圈,使工作、学习、生活变
得更加丰富。除了在日常的沟通交流外,这些工具的转发、评论、点赞等功能让青少年的网络生活更加活跃,同时也让他们成为网络欺凌等现象主要参与者和受害者,对青少年身心受到严重创伤,国内外已有多起因此引发的退学甚至自杀事件。同时,这种圈子又以亲友、同学、同事构成为主,青少年网民对成员间有着自然的信任感,极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
2、青少年网上活跃度超越现实。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不必与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失去了传统社会约束,会让大多数现实生活中不同性格的青少年在网上都表现出异常活跃,甚至行为失范。在微博上,青年人广泛参与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表达,也是当前网络文化、网络行动、网络炒作及网络谣言等现象和事件的主要制造者、传播者和围观者。
3、青少年对网络平台有归属感。以贴吧、论坛为主要平台的网络自组织成为青少年群体寻找归属感的主要方式,许多具有相同志趣爱好的青少年,以网络为联络手段和组织平台建立,包括追星族、美食控、摄影爱好者、星座迷恋者等都能在网上找到“ 组织” ,也为青少年参与公益事业、扩展知识面提供了有益平台。同时,也存在一些煽动性和反社会性质的网络虚拟组织,助长青少年迷信、消极等系列问题。
4、网络语言在青少年群体盛行。为了吸引眼球,具有强烈表现欲和叛逆心态的青少年在网上互动中乐此不疲地创造、使用、推广网络语言,这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创造力与鲜明个性。但是,
网络语言已经蔓延到青少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的报道更是常见诸报端。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很多网络语言是经过巧妙伪装的粗话、脏话,特别是中小学生群体将这些语言当成口头禅。
(三)网络文化娱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大 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娱乐、网络小说等网络文化娱乐类产品仍然是中国青少年的主要互联网应用,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轻视。
1、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依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的最先统计,我国网络游戏的用户已经达到 3. 36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达到 1. 5亿。在我国大部分的网络游戏中 90%以上是以刺激、暴力、打斗为主,许多热门游戏中无一例外的存在暴力血腥的场面。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厌学、犯罪问题的诱因之一。虽然对此相关部门推行过很多措施,类似防沉迷系统、实名注册等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不过效果并不明显。
2、青少年是网络视频的受众主体。未成年人对视频及音乐的需求成为青少年群体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微电影、网络自制剧、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等网络视频内容受到普遍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这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情色、暴力、违反正常伦理道德等低俗元素,挑战着人们的接受底线,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外,各大视频网站还引入大量热播美韩日等境外影视剧,在
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对西方产生向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移动新媒体的崛起正在快速覆盖并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提升,当 QQ、博客、微博等以桌面电脑为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在青少年群体中方兴未艾之时,附着在智能手机 3G技术之上移动互联网又悄然兴起,接触的青少年不断增多,新现象、新问题将不断出现。
1、智能手机在青少年当中普及致“ 屏奴” 低龄化。如今,据《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约 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许多青少年玩游戏、看小说、聊天上了瘾,过早成为“ 屏奴” 。同时,“ 手机成瘾” 或将成为一种新的病态,和电脑不同的是,青少年可以任何地方使用手机,这样让手机的伤害更为隐蔽也让家长更加难以控制。
2、青少年“ 低头族” 现象突出在无形中带来隐患多。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就是不论朋友聚餐、家人聚会,还是地铁上、电梯里,甚至过马路、上厕所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低着头看手机,忙着刷微博、聊微信、看网络小说或者玩游戏,与周围产生一种冷漠的“ 隔绝” 。这种现象不仅产生了健康隐患、安全隐患、社交能力下降系列问题,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显得日渐缺失。
(五)互联网产品丰富多样深入改变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方式和习惯
虽然,青少年新媒体使用仍以娱乐为主,但逐步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也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校学生群体多使用新媒体辅助学习,也呈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过度依赖搜索引擎等工具扼杀青少年的创新力。如今,当青少年遇到问题时,总是会采取“ 上网搜索” 和“ 向网友请教” 等手段,学生“ 作业问百度” 、网上“ 代写暑假作业” 火爆⋯⋯这种“ 拿来主义” 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定式,容易让学生变懒惰,懒得观察、思考,会使他们观察、分析、记忆、思考等能力减弱,培养出坐享其成的坏习惯,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力。
2、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改变最为突出。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成为购物网站、分类信息网站、婚恋网站、求职网站的主要用户群。不断网络购物的“ 剁手族” 折射年轻人消费观问题,移动社交工具“ 附近的人” 等功能让年轻人的交友观念越来越倾向于开放等。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成因
导致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等;就其客观原因来说,主要是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缺乏规范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一)网络道德主体——青少年自身原因。青少年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导致其自控能力差,网络的虚拟性正好迎合了进入青春期少年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差、得不到别人承认的青少年,网络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发泄情感的地方,由于自身猎奇心理、好胜心理等驱使,加之道德自控能力薄弱,于是整天沉迷于网络,产生视力、身体健康质量下降,人际关系疏远等负面影响。同时,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还相对模糊,在道德认知方面容易发生错位,产生道德知行严重脱节、知行不一等。
(二)网络技术及内容监管的原因。网络的全球性使青年在开拓视野的同时,思想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同时,网络的虚拟性改变了青少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使少数青少年在扩展人际交流空间的同时沉溺于网络。网络的开放性使青年在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为各种反对一切传统、约束和规范的思想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网络的隐蔽性带给青少年更大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容易诱发一些青年不良的网络行为,从而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同时,由于对网络内容监管的部分缺失,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腐朽思想严重损坏了网上环境,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毒害和误导。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征,它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容易导致青少年更多的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用头脑去思考。网络的内容丰富性容易使青少年上网成瘾而无法自拔,荒废学业。
(三)教育者方面的原因。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往往侧重“ 智育” ,一切向考试分数看齐,从而忽略了他们思想道德的发展。对于孩子接触网络文化,家长要么放任自流,要么全盘否定。一些家长对网络文化的了解不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一味地认为网络上都是暴力、色情、欺诈信息,因而机械地制止孩子上网,甚至采取打骂的手段,这无疑加剧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家长不但不能以身作则地给孩子做好榜样,反而起了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同样,学校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片面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德育。学校教育中对于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地加强教育引导和进行理论研究创新。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 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这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网络的法制建设和法律监管。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对网络行为已经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从而有待更加完善和易操作的法律出台,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相...
推荐访问:党员干部培训发言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浅析 发言稿 浅析 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