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东文档网!

党农村方针和政策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8-30 16:4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农村方针和政策,供大家参考。

党农村方针和政策

 

  党的农村政策 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 是深化改革、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的阶段, 是统筹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

 在新阶段, 必须保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稳定基本政策, 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应当看到,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

 只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农民才有爱惜土地的积极性, 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如果随意调整农民的承包地, 农民没有经营土地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就会影响农业生产, 甚至影响农村稳定。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 虽然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很多, 但他们的就业并不稳定, 土地还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如果没有了土地, 他们就没有了退路, 社会就很难安定。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教训。

 各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 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当前的关键是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 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党的一贯政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 离开农村。

 适时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扩大留在农业上的农户的经营规模, 使土地资源继续得到有效利用。

 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建立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按照“依法、自愿、 有偿” 的原则进行, 不能刮风, 不能下指标, 不能强制推行。

 只有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才能放心地转出土地。

 2 0 0 1 年年底, 中央为此专门下发了有关通知, 对土地流转作出了明确规定。

 最近,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 把党在农村改革后形成的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上升为法律, 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有了法律保障。

 广大农村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和有关法律, 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目前, 不少地方乱占滥征耕地, 随意圈地, 有的地方征地规模过大。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完善征地制度是一项重要工作, 直接关系农民生活、 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加强征地管理, 严格控制征地规模。

 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 禁止随意修改规划, 滥征耕地。

 要抓紧研究政策, 修订法规,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维护广大农民权益、 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征用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力武器。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必须牢固确立“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 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

  为增加农民收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 年, 中央颁布“一号文件”, 对农民实行“三补一减(免)

 ”(粮食直补、 良种补贴、 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税率减免)

 , 使全国农民人均直接增收 50 元, 创 1 997年以来最高。

 可以说, 无论城市农村, 无论部队地方, 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 政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 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培育主导产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 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遵循广开思路、 广辟渠道、 多种经营、 突出特色、 搞活经济、 提高效益的原则, 按照调高、 调优、 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 充分利用区内、 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通过区域布局调整, 优化资源配量, 发挥资源优势, 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 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 高回报率型发展;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 城市转移, 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 积极发展农村二、 三产业, 尤其是乡 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今后, 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积极发展民营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 按照多层次、 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既要面向城市市场, 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 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 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 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 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生态农业, 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 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 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 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 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 农民难以富裕起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 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因此, 必须尽快打破城乡 分割的二元格局, 加快城镇化步伐, 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 镇企业、 小城镇和城市转移, 逐步减少农民, 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 实现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 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 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 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 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 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是以农产品加工、 储藏、 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二、 三产业, 实现农民就地转移; 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防止拖欠工资, 改善劳动环境, 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

 在长期内, 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 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 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 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 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不断加大农业投入,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

 抓好农村基础设施、 整村推进项目建设, 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 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

  生活条件。

 全面整合农业、 科技、 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 提高培训能力, 加大服务力度,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 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 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 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 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 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 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

 实施能人带动战略, 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 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 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 协调发展, 走节能、 环保、 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坚持计划生育、 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 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 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 资源、 环境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对资源的规划、 管理、 保护和合理利用, 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

 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 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 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 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 更加协调发展。

 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 管理及使用。

  7、 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 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充分利用骨干培训、 新闻媒体、 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 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三是实行村民自治, 规范建章立制。

 按照“依法建制, 以制治村,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原则, 让群众自我教育, 干部自我约束。

 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 解决农村热点、 难点问题, 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 制定出切合实际、 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

 四是加强综合治理, 维护农村社会, 经济稳定。

 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 打击力度。

 要齐抓共管, 共创共建, 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搞好农村综合治理, 维护农村社会、 经济稳定。

 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强化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功能。

 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的轨道。

  8、 加强培训教育工作,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 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 了解新信息, 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 二是法律知识培训,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达到学法、 懂法、守法、 用法,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实际上, 建国初期这种发展的理念的产生有着主客观背景, 简单地说, 这些背景有, 在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时只能依靠非市场主体来整体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这就在客观上非常需要制定宏观经济计划;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管理基本上都坚持了“凯恩斯主义”, 强调了国有化和计划化, 这就使还没有多少管理经验的中国政府坚信找到了“治国之策”; 前苏联实行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孤岛”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增长速度快得多的发展成就, 这更使得中国政府认为计划经济在动员一切经济资源以尽快壮大其民族经济方面具有很好的功能; 工业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样, 为尽快的发展民族工业, 一方面需要或者被迫放弃或牺牲农业的发展, 而从农业中吸取—切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想方设法加快资本形成; 另一方面, 当时的拉丁美洲国家均采取了所谓的“进口替代战略”。

 于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个共识:

 资本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者说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本资源的严重缺乏)。

 于是, 作为发展经济学先驱者之一的罗森斯坦———罗丹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中前期就提出了“大推进理论”, 该理论旨在实施极端的“平衡增长战略”, 试图在只具有很少国内资源的客观约束条件下, 通过放弃农业, 在工业体系内部利用“市场需求的互补性”和社会分摊资本的高效能, 普遍投资, 以实现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进而实现工业化目标, 这些理论的广泛传播使“三论”成了 20 世纪中期最为时髦、 最为流行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

 就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来看, 实践证明, 以拉丁美洲为例, 它们实施高税率、 货币贬值和过多的管制, 深信把更多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会刺激发展。

 但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 相反, 它们导致了由于农业的大衰退和大破坏而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高利率、 政治不稳定、 贫穷以及资金和人才从该地区的流失。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重视市场机制作用的“出口导向战略”,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通过对农村工业化的改造, 从而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光荣称号”从拉美国家转移到自己头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

  因此, 我们可以说, 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本质、 目的、 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推荐访问:党农村方针和政策 方针 农村 和政策

本文来源:http://www.wd2050.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830/4052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