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东文档网!

人格塑造与“一把手”权力监督难题破解【精选推荐】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9-09 15:3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格塑造与“一把手”权力监督难题破解【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人格塑造与“一把手”权力监督难题破解【精选推荐】

 

 人格塑造与“一把手” 权力监督难题的破解 人格塑造与“一把手” 权力监督难题的破解

  摘 要:

 自大型人格、 依附型人格和工具型人格是当前“一把手” 权力监督难的人格障碍原因。

 健全人格包含着对人的个性、 责任、自由、 尊严和价值的承认和肯定, 它是破解“一把手” 权力监督难题的人格心理基础。

 现代健全人格的塑造, 需要通过价值引导、 教育改革、 个体人生修养和社会制度保障等途径和方法, 才能有效实现。

  关键词:

 人格塑造; 人格障碍; “一把手” ; 权力监督

 中图分类号:

 D630.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 (2013)08-0055-04

 在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中, 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一把手”权力监督难题。所谓“上级监督太远, 同级监督太软, 下级监督太难,法纪监督太晚” , 即道出了对“一把手” 监督现状的无奈。

 对此, 多数人认为是制度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结果。

 然而, 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的是:

 假如现在我们有了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 是否就一定能够保证“一把手” 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应探讨阻碍“一把手” 权力监督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层面的原因。

 实际上, 当前“一把手” 权力监督难的原因, 除了制度的缺陷, 还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人格心理障碍的影响。

 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从人格塑造的视角去探讨“一把手” 监督难题的破解之策。

  一、 “一把手” 权力监督过程中的人格障碍

 不可否认, 对于“一把手” 权力监督, 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往往存在着以下心理现象:

 其一, 作为位高权重的“一把手” 往往不太愿意接受来自上级、 同级和下级的监督, 甚至对监督有反感和厌恶情绪,从而千方百计地抵制监督; 其二, 上级监督部门对所属单位的各级“一把手” 往往不愿监督, 甚至放弃监督、 宽容袒护, 他们注重的往往只是各级“一把手” 工作的业绩和表现; 其三, 同级监督部门对“一把手” 监督的态度往往是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 党内民主生活会

 常常是被动应付, 草草了 事, 甚至对发现的问题“捂盖子” ; 其四,下级和群众对“一把手” 的监督则更多地表现为不敢监督和不能监督, 出现所谓“远了骂, 近了怕, 当面还得说好话” 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的存在, 实际上是“一把手” 权力监督过程中人格障碍的体现。具体来说, 在“一把手” 权力监督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人格障碍:

  第一, 自大型人格。

 这一类型人格集中体现在“一把手” 身上。“一把手” 由于地位高、 权力大, 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觉悟水平高、能力强、 本事大, 不会犯错误, 认为监督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不尊重, 因而对监督表现出本能的反感和拒斥。

 “一把手” 自大型人格的形成, 有历史文化根源和现实基础。

 从历史文化传统看, 它与儒家的圣贤人格理念及“官亲师合一” 理念有关。

 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位为圣贤人格, 并且通过“内圣外王” 之道把圣贤“人格权力化” , 即把权力的获得当成了成圣成贤的标准。

 [1]同时, 儒家又通过忠孝教育中的“移孝作忠” 做法, 使官、 亲、 师三者实现了统一。

 在这种文化理念的浸淫下, 位居上级的官员往往就会认为自己不但是权力的掌握者,而且是其下属和民众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和家长, 其人格自然也高人一等, 并且权力越大, 这一形象也越突出。

 这样, 那些位高权重的“一把手” 就极易把自己摆在超越于民众之上的代言人、 “救星” 和赐福者的位置上。

 从当前现实基础来看, 人们对“一把手” 形象的定位仍然在支持着“一把手” 的自大型人格。

 例如, 当前某些学者提倡的“一把手” “六个一” (一身正气令人服、 一尘不染令人敬、 一视同仁令人信、 以一贯之令人从、 一瓣心香令人亲、 一片冰心令人和)

 形象、 “六个家” (政治上是政治家、 思想上是理论家、 品德上是慈善家、 工作上是组织家、 知识上是杂家、 经济建设上是行家)

 形象, [2]实际上仍然是传统圣贤人格和“官亲师合一” 观念的延续。

 自大型人格貌似是对主体人格的高扬, 实质是对人格平等的漠视和拒斥, 是人格的扭曲。

 具有自大型人格的“一把手” , 往往无视、 轻视甚至蔑视监督, 呈现出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第二, 依附型人格。

 这类人格往往体现在同级监督者、 下级监督者和普通民众身上, 其特征是丧失了自己独立存在的人格意识, 因而对“一把手” 有一种天然的顺从性和盲从性。

 反映在官场中, 就是下

 级或同级对“一把手” 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与保持一致, “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 以听命于权威、 服从于领导。

 反映在民众身上, 就是不但对“一把手” 的权力表现出顺从, 甚至对其“高尚德行” 和“超人智慧” 也表现出敬畏, 进而萌生出清官明君崇拜意识。凡拥有这类人格的人, 即使拥有对“一把手” 监督的职责, 往往也会不愿监督、 不敢监督, 甚至意识不到监督的必要性。

 依附型人格是以权力为轴心的等级森严的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

 在中国封建社会, 受儒家以位定圣、 以官定贤的圣贤人格权力化观念的影响, 知识分子纷纷进入社会政治生活中, 形成独具特色的“士” 阶层。

 皇帝是一级圣贤, “士” 阶层则成为二级圣贤。

 一级圣贤是最高权威, 任何人都得尽己以事君, 二级圣贤则按官职大小形成一个递次服从的序列。

 除一级圣贤外, 二级圣贤们不仅要求自己效忠高于自己的圣贤, 而且也要求低于自己的圣贤或平民效忠自己。

 这样, 官吏就以形成坚定的忠君观念为其道德的理想追求, 此即为愚忠。

 实际上, 在传统社会, 愚忠观念不仅体现在士大夫身上, 而且已经泛化为一种普遍的民众心态和群体意识, 使得依附型人格成为一种普遍性人格。

 今天, 在“一把手”权力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依附型人格, 就是封建传统的残留物。

 依附型人格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其实质是理性精神、 主体性精神和独立品格的丧失, 是一种未完成的人格模式。

 在这一人格基础上, 培养不出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由选择能力, 也无法萌生出对权力监督的心理需要, 因而它是当前“一把手” 权力监督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人格障碍。

  第三, 工具型人格。

 这类人格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是现代行政人员一种较为普遍的人格。

 在对“一把手” 监督问题上, 这类人格体现在上级主管监督者身上, 就是往往看重所属各级“一把手” 的业绩, 甚至以对“一把手” 工作之内业绩的监督, 代替对其工作之外的“生活圈” 和“社交圈” 存在问题的监督。

 这类人格体现在同级和下级监督者身上, 就是把对“一把手” 监督的责任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制度上的责任, 而不是基于良心和组织目标信念的责任。

 这种工具型人格的形成, 与现代官僚制的建立不无关系。

 在现代官僚体制中, “行政人员被定格于严密的层级体系中” , 层级之间对权力的绝对服从是

 “以组织的权威、 规章的权威为借口” , [3]强调一切按规章办事,强调功利主义的效率至上, 以及以岗位定责任的责任中心主义, 排斥一切非理性因素。

 行政人员只需按规章办事就够了, 而无需追求组织目标的更好实现, 无需个人信念和独立的价值判断, 同时也无需承担制度、 规章之外的道义责任。

 由于官僚制对行政人员的严密控制, 再加上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和对效率的狂热追求, 行政人员最终就被形式化为一种纯粹的工具。

 在这种人格支配下, 发生医院院长因家属拒绝签字而禁止医生做手术, 从而导致产妇死亡的事件, 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 在“一把手” 监督中, 监督者在这种人格支配下, 满足于流于形式的监督制度, 在监督过程中“例行公事” 、 被动应付, 而不对自己作为监督者的良心和信念负责, 也就不足为怪了。

 总之, 工具型人格呈现出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自由并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 因而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人格模式。

 <!--endprint--> <!--startprint-->

  二、 健全人格对“一把手” 权力监督难题的破解

 现代意义上的“人格” 一词, 来自于西文 person, 其含义是指个人性或私人性, 同时还意味着个人身上的性格气质等体现在外的个性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格” 一词并没有道德含义, 人格并不等同于人品。

 而 《现代汉语词典》却把“个人的道德品质” 也作为“人格” 的含义之一, 对此, 邓晓芒认为, 这很可能是“中国人对这一译名望文生义附会上去的结果” 。

 [4]因此, 从“人格” 一词的本源意义来看, 人格是平等的, 是每个人都有的。

 然而, 并非每个人都能自觉意识到自身人格的存在, 并非每个人都能肯定和尊重人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有些人的人格是扭曲的和畸形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能意识到并肯定每一个人的独立性和唯一性; 第二, 能意识到并肯定每一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 能意识到并肯定每一个人的自由、尊严与价值。

  “一把手” 权力监督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诸如:

 监督机制的完善迟迟难以推进, 被监督者对监督的百般阻挠, 同级和下级监督者对监督工作的谨小慎微和敷衍塞责, 普通民众对权力监督的漠然置之,

 等等, 都与不少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还未能形成健全和完整的人格不无关系。

 实际上, “一把手” 监督的有效实现, 是建立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拥有一个独立、 完整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的。

  从被监督者这一方来看, 如果“一把手” 拥有健全人格, 那么这样的“一把手” 就能克服自大型人格障碍, 消除对监督的反感和厌恶情绪, 并乐意接受他人的监督。

 首先, “一把手” 拥有健全人格, 即意味着他对自身人格独立性权利的需要和肯定, 他就能在自身人格的独立性中寻求到内在价值, 而不会只有在掌握权力中才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存在, 不会用权力来绑架自身的人格, 不会把权力本身作为自己个人内心世界的立足点和避难所。

 其次, “一把手” 拥有健全人格,即意味着他同时对他人人格独立性权利的肯定和尊重。

 他能意识到上级与下级之间、 官员与百姓之间虽然工作不同、 所承担的责任不同,但是他们之间在人格上、 在人性上、 在对待人和事业的态度上是完全平等的。

 他没有资格认为自身知识能力水平和道德人格高人一等, 也没有资格把自己摆在人民的父母、救星和赐福者的位置上。再次, “一把手” 拥有健全人格, 即意味着他拥有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正确态度。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身一贯的人格负责, 即作为“行动的我” 的每个不同行动能始终符合作为“评价的我” 的同一评价标准。

 而乐意接受他人监督, 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因为接受他人监督就是接受社会普遍的“大我” 的监督, 也就是接受普遍的、 自身同一的、作为标准和良心的“评价的我” 的监督。

 最后, “一把手” 拥有健全人格, 即意味着他能立足于人性, 用真正的自尊克服自大。

 他的自尊是把自己看作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基础上的自尊, 是对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人性的普遍性的尊重, 因而他的自尊同时意味着对一切人的尊重。

 正因如此, 他就没有理由反感和厌恶对自己所掌握的权力的监督, 也没有理由认为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恰恰相反, 他能意识到的是:

 允许别人的监督是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 是自身尊严的体现,因为在任何权力都可能导致腐败这一人性弱点上, 他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

  从监督者这一方来看, 如果监督者拥有健全人格, 就能克服依附型人格和工具型人格, 消除不愿监督、 不敢监督的心理, 使监督工作

 由被动走向主动, 由消极走向积极。

 其一, 健全人格将使监督者树立主体意识, 消除依附型人格。

 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是作为独立存在的主体, 是以主体的立场自愿地对社会负起责任, 人再也不是任由权威人物驱使的手段和工具, 再也不是别人的理想赖以寄存的载体, 人就是人自身, 就是作为主体的存在。

 其二, 健全人格将使监督者具有理性精神, 克服对“一把手” 的非理性的顺从和盲从。

 他们能意识到人服从的只是真理, 而不是任何超真理或非真理的权威, 对于“一把手”要求于自己的任何东西, 都会经过理性的思考, 分清是非, 辨别真假,而不是盲目地服从和顺从。

 其三, 健全人格将使监督者拥有平等的观念, 从而消除对“一把手” 权力监督的畏惧。

 他们能意识到上下级之间只是职位的不同, 所谓“一把手” 只不过是有待监督的权力代理人和委托人, “一把手” 与其属下一切人之间在人性、 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因而在“一把手” 面前, 人们完全没有理由在身体上和灵魂深处直不起腰杆。

 其四, 健全人格将使监督者对监督工作真正负起责任,从而消除监督工作中的工具型人格障碍。

 他们能意识到对权力进行监督是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是对自己人格负责和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对人格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行政良心和组织目标负责, 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使监督工作变得自觉和主动, 而不会轻易受到人情和其他外物的干扰。

 其五, 健全人格将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忠诚关系, 从而消除对“一把手” 愚忠的观念。

 监督者人格的独立, 并非意味着他与“一把手” 之间就是对立关系, 而是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忠诚关系, 只不过这一关系不是建立在扼杀人的独立性的传统忠孝观念之上, 而是经过每一个人的独立生活与思考才建立起来的, 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的选择, 是合乎人性, 促使人性完满发展的。

  总之, 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 “一把手” 权力监督难题的破解,需要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健全人格的生成, 需要全体...

推荐访问:人格塑造与“一把手”权力监督难题破解 把手 塑造 人格

本文来源:http://www.wd2050.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909/4472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