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东文档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精选文档)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9-14 15:4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精选文档)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强势监督” 是对权力的警示 接受群众的监督、 适应群众的表达, 理应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甚至生活的基本语境

 高档水产、 贵重名酒, 群众围堵、 主任跪桌……这样的情节, 让江苏泰州滨江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一次豪华宴请, 引来广泛关注。

 虽然泰州方面及时调查, 坦言“接待活动执行相关规定不严, 造成较坏影响” , 并将相关责任人免职, 但在这起“吃喝” 事件中, 公众的“强势监督” , 直接把权力与权利的命题, 再次摆上了桌面。

 不管群众的监督形式是否得当, 大吃大喝、 铺张浪费, 本身就不该发生。

 更何况, 中央力倡改作风, 江苏还出台了“十项规定” , 甚至制定出公务接待标准。

 这样的背景之下, 群众对作风问题高度关注,顶风作案难免会犯众怒。

 “餐桌上的腐败” 还只是导火索。

 笔者采访了解到, 对在小区旁建化工厂以及拆迁补偿标准的不满, 才是背后的心理结穴。

 按这些居民说法, 该小区已是搬迁小区, 这一化工厂“既违反当初规划, 也有悖环保要求, 更未征得居民同意” 。

 建化工厂是否经过相关论证, 拆迁补偿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当然不能单听任何一方说辞。

 管委会引进这一项目时, 背后到底有没有像居民认为的那样, 把权力看成自己的私有物, 只想着要“政绩” , 而

 牺牲居民利益、 环境效益, 这些都需要相关方面详细调查。

 不过, 因为建厂搬迁的矛盾, 而导致一场违规吃喝被抓了“现行” 、 继而起了冲突, 这样的变化, 无论如何都让当地领导干部始料不及, 或许更让他们追悔莫及。

 如果在面对“化工厂留下还是居民留下” 的问题时,能多考虑群众感受; 如果能在关于拆迁补偿的谈判中, 多听听群众意见, 可能也不至于有如此尴尬的收场了。

 实际上, 不管是顶风作案的吃喝, 还是一些不顾民意的决策, 背后往往都有被扭曲的权力观, 都暴露了阳奉阴违的恶劣作风。

 以吃喝为例, 会找出种种借口, 或是“投资商来了, 不吃不行” , 或是把吃喝搬到单位食堂、 公园会所。

 而在决策之时, 往往把政绩和升迁看得更重。

 宴请遭民众围堵, 也说明了群众对作风问题的反感, 不仅是因为铺张浪费或是败坏风气, 更是因为背后反映出权力对权利的傲慢。

 中央把改作风当做工作切口, 也正是为了规范权力运行, 减少权力与权利的对峙, 打破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 的无形之墙。

 而从自发围堵到微博曝光, 群众的监督情绪和方式更启示我们,这是一个“权利时代” , 群众对知情权、 参与权、 监督权、 表达权的要求日益高涨。

 接受群众的监督、 适应群众的表达, 理应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甚至生活的基本语境。

 不仅是在吃喝等作风问题上, 更是在行政过程的每一步, 不管决策、 执行还是监督、 反馈, 只有适应这样的

 变化, 把权利放在首位, 才能免于被围堵甚至“被下跪” 的结局。

 在此事件中, 群众的围堵和曝光, 不仅让公款吃喝者付出代价,更为自己争取到表达权。

 然而, 让群众抓吃喝, 和让社会盯公车、 让网络找手表一样, 再热闹也只是个案, 更重要的也更根本的, 应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人民时评:

 用法治平衡环保“两难博弈”

 环境问题是追求利益与保护环境的博弈, 法治正是这一“两难博弈” 的平衡点.

 在居民区违规排污“从重处罚” , 只要有相应行为就可以定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6月18日公布的司法解释, 降低了 环境污染犯罪入罪标准;同时公布的4起典型案例, 也有重判之势。(相关报道见本报第十一版)

 这无疑是向社会郑重宣示:

 治理环境污染, 法律在“给力” 。

 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 给生产生活行为划出一条明确的边界, 防止选择对个人有益而对公共利益有损者, 是法律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功能。

 从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释看, 无论是对“严重污染环境” 的认定, 还是明确有毒物质范围和标准, 都是以规范化、 制度化的方式, 防止不当行为带来的环境损害。

 在某种程度上, 环境问题是追求利益与保护环境二者的博弈。

 在强烈的经济发展冲动之下, 一些地方拱手让出绿水青山, 为追求财政收入、 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了环境。

 与此同时, 公众的需求从“要生活” 提高到“要生态” , 植根于权利敏感的环境焦虑, 也放大了 环境问题。

 这是典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也是典型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

 既然是博弈, 就难免有两难。

 比如, 对于中西部后发地区, 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承接污染, 还是与发达地区比拼“低污染产业” ? 内蒙古某县新建企业违法排污形成“污水湖” , 沿海化工企业在安徽“转移” 排放废料污染土壤……现实中很多地方显然更愿意选择前者。显然, 我们既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也不能“吃子孙饭、 断子孙路” 。

 这样的“既不……也不……” , 提出了发展中的深刻考题, 必须找到利益与环境“两难博弈” 中的平衡点,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既要青山绿水, 又要殷实富足。

 在寻求平衡之时, 法治正是最重要的手段。

 地方发展经济的诉求、 企业追逐利益的冲动, 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范围内实现。

 唯有对环保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才能形成有效震慑, 在更大范围、 更高程度上防止污染环境违法犯罪的发生。

 从另一方面看, 社会的“环境维权” 、 公众的“环保表达” , 同样也需要谨守法律的底线, 合理合法地争取环境权益的实现。

 这是现实里的法制约束,更是观念中的法治思维。

 不可否认, 目 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 特别是罚则较轻, 甚者更是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直接导致环境“违法成本较低、 守法成本较高” 的怪状长期存在。

 这需要在不断完善环保立法、 加大环保普法的同时, 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 公众环境权益保护力度不够、 环境违法行为惩处不力等问题, 用法律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环保“法网”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实际上, 所谓的博弈, 都是短期行为。

 从长期来看, “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 保护环境是我们应有的唯一选择, 也是我们能有的唯一出路。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我们的“教养” 从何而来 一个现代公民, 首先要培养一种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 一个“礼仪之邦” , 尤其应该懂得“教养” 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这几天, 两则与考生有关、 与高考“无关” 的新闻, 激起人们心底的波澜:

 一是高考前20分钟, 在四川宜宾一中考点, 一女生因痛经在考场内昏迷, 同一考场的黄子恒发现后, 立即抱起这名同学往校外跑, 找到警察将女生送医。

 一是江苏宿迁高三女孩陈瑾, 在目睹妈妈闯红灯并对交警出言过激后, 给交警写了一封致歉信。

 高考结束后, 当地交警特意登门看望了这位女孩。

 “中国好考生” 、 “提前的满分作文” 、 “向致歉女孩致敬” ……在今天,这样的故事之所以感人, 不仅因为它隐含着“小孩可以成为大人老师” 的逻辑,还在于新闻的主角是争分夺秒、 心无旁骛的高考生。

 在人的一生中, 改变命运的高考也许只有一次。

 倘若沿着“有用没用” 的功利思路, 秉持“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的成功哲学, 两位考生的选择, 也许显得“涉世未深” 。

 但恰恰是关键时刻的这些举动, 带给人们意料之外的感动, 同时告诉我们, 成才之外, 还有成人; 成功之外, 还有教养。

 太多时候, 我们过于痴迷“成功” 了。

 如今市面上, 有关成功学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对于成功的定义, 却往往千篇一律, 不是财气袭人, 便是高人一等。

 反过来, 在赢者通吃的逻辑下, 成功又仿佛可以为一切价值正名:

 电影里,创业成功了, 一切不合理的情节, 顿时顺理成章; 生活中, 成名成家了 , 许多修养缺陷变得无足轻重, 甚至还闪耀起了“个性” 、 “品位” 的光芒。

 然而, 事实果真如此么?

 几年前, 一位市长在大学演讲中曾说, “不少中国人受到过教育, 但没有教养……有教养比拿到文凭更重要” 。

 话虽刺耳, 却非无中生有:

 我们有多少人,一定要有人干涉才会自觉排队; 有多少人, 在公交地铁上撞了别人连句“对不起” 都不会说; 有多少人, 闯了红灯还振振有词“要你管我” ……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意识到了隐含在这些“小事” 中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 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中国人, 正面临“有了钱又怎样” 这样一个问题。比如, 当我们拥有了智能手机以后, 是否能优雅地使用它, 而不用它偷拍乱拍、惊扰他人? 当我们以车代步后, 是否会文明地驾驶它, 而非无视规则、横冲直撞?当我们出国旅游时, 是否会注意形象, 而不是随心所欲、 大声喧哗?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却反映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也检验着一个国家的内在品质。

 在这个意义上, 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 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更为重要。

 有了教养, 学生即便不能成为国之栋梁, 至少也能心地善良; 有了教养, 无论成功与否, 国民都会有“谦虚而不自卑, 自 信而不傲慢” 的气度; 有了教养, 国家自能保持一分优雅从容, 成为一个被人欢迎、 受人尊敬的大国。

 中国人向来不乏学习的能力。

 每年高考后, 都会涌现一股“状元热” 。

 许多学校和机构都邀请“高考状元” 分享学习心得、 成才经验。

 其实, 不管成绩如何,黄子恒、 陈瑾这两位考生同样值得邀请, 讲讲什么是勇敢、 什么是尊重、 什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或许, 听课的还应该包括许多大人和成功人士。

 一个现代公民, 首先要培养一种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 一个“礼仪之邦” , 尤其应该懂得“教养” 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时评 精选

本文来源:http://www.wd2050.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914/4672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