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东文档网!

谈谈学习美学收获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9-25 19:4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学习美学收获,供大家参考。

谈谈学习美学收获

 

 谈谈学习美学的收获 学习了 一个学期的美学导论, 突然才会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 我们接受得都是掺杂了政治学或伦理学的美学, 总是要将美赋予其其他的一些意义, 仿佛那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美学, 从字面上看, 便是关于美的科学, 但其实这却恰恰是不懂美学的人的观点。

 其实, 美学, 很简单, 就是对服装, 室内布置, 城市布局, 各门艺术进行形式分析。

 而美学的形式分析, 是要从形式中分析出与之相对应的人心的快感, 结构和精神文化。

 从“张法美学” 上来看, 美是不存在的, 它是由我们主体和客体相 meeting 时所创生的, 它会消失, 因为它只会出现在一瞬间。

 相遇方式为美学研究的关键。

 正如上课的时候, 从窗子往外看, 看到外面绿色的一片, 郁郁葱葱。

 刚刚由我们的眼睛感知, 那时它们是美的。但是, 假如我们看到了树想到了其他的东西, 那么树的美便又不存在了。

 美, 应该是一种极纯粹极自然的关于眼睛对事物的一种感知, 而不应该掺杂有关其他的想法。

 在刚开始的时候, 老师让我们写了一篇《漫步秋天的校园》。

 当时他特意让我们去逛了平日里熟悉的校园, 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凭着想像来写。

 在我们上完课闲逛校园时, 才发现老师的用意。

 美, 不能凭借记忆或想象, 逛着贵大, 才发现许多以前并未发现的东西。

 树丛里夹杂的粉色的花, 草坪里形状各异的小喇叭, 路旁的车子······ 细心观察, 当它们与我们相 meeting 的时候, 它们的美便创生了。

 当然,

 如果我们凭靠常识, 总是想到小喇叭是用来传递声音的, 路旁的车子是有等级之分之类的话, 它们的话便不会存在, 已经消失不见。

 这也许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进的美的误区。

 那么,“美” 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我们又何以观察到它的动态? 从生活中来看, “美” 仿佛无所不在, 在语言上, 我们总是说“这花好美啊!” 而这篇文章里, 我用的“美” 也不下于 20 个。

 不管是日常语言或专业语言, 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另一方面来说, 美又是以它的审美对象的方式存在的, 审美对象为一种感性实体。

 既然是实体, 就总是会与客体相 meeting.所以, 实体的存在便是美的存在。

 如:

 林妹妹为美, 而恐怖片便不是美, 但它们都有审美对象, 在审美对象中当然也包含了许多不是美的事物。

 菊花开放时, 在我们看到它的那一瞬间,它是美的, 说明“美” 总是存在的, 以菊花这一感性实体而存在。“美”还以“美的本身(Beauty)”, 羊大为美, 秀色可餐, 其中“美” 和“餐”便是一种美感。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听见人们说审美疲劳。

 比如会说:“看事情时间长了便会发生审美疲劳, 而我一直也以为, 这样的说法是对的。

 比如终日在家乡 生活, 便不觉得那儿有什么好看的, 而外来旅游的人, 总会说:

 “大理好美啊!”。

 现在, 我当然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美的现象是不容易发生的, 绝对不存在所谓的所谓疲劳。

 它是张法以前的美学家, 或不懂美学的美学家用于敷衍读者。“美” 的发生有两条途径, 美感产生美和外界刺激产生审美态度。

 比如张艺谋的电影以及奥运会开幕式, 是以色彩或者强大阵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

 激, 产生了审美态度。

 而对于对家乡看法的那一观点, 应该是我的审美态度有了问题。

 慕名而来的友人与生活在那儿的人们的审美态度应该是不一样的。

 一直以来, 中国人的美学都掺杂了很多有关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东西, 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美学。

 而其中的代表作便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其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 完全将这篇写景观的文章变成了政治性文章。

 美, 是很纯粹的,就好像老师说的偏远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 他们的生活极其和谐, 上面住人, 下面养牲畜。

 就连妇女挑水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因为它与自然相得益彰, 毫无其他意义之言。

 而很多时候, 就比如我们总喜欢这样说:“她的身体有缺陷, 但她却很美。” 这便是看到了一种伦理学美学。

 这也正是为何美学没能给王国维以终极关怀的原因, 因为纯美不存在了。

 中国人的美学以符号化的特点而存在, 松, 竹, 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一直以来被看做高风、 亮节的代表, 正是一种符号化美学,但符号化美学却又恰恰与政治学美学统一在一起。

 例如唐朝的牡丹花, 被认为是雍容, 华贵, 大方的美, 是因为当朝女皇武则天喜欢的原因。

 而民国时期, 旗袍, 中山装为服饰之首, 中山装还被称为国服,也是因为与当时的政治权利息息相关。

 美通过符号化而产生, 但同样通过解符号化而消失。

 现在的西服以及各种各样的服装以取代中山装以及旗袍的存在。“三寸金莲” 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如果现在还有人裹着小脚, 我们看见的时候再不会像古人一样因为它的瘦小而产生

 美感。

 所以, 从这一方面, 也可以说明美具有时代性, 关于谈到的我们学习美学的人的吃饭命题, 抓住时代性这一特征, 终究是不会错的。这也正是审美化生存的特点, 建筑美, 影视美······ 便是现代社会的一大体现, 也是我们可以研究和学习的。

 学习了 将近一个学期的美学, 才恍然大悟。

 就像老师说的, 我们幸好遇到他了, 不然会滑入万丈深渊。

 美, 其实很简单, 没有必要赋予它其它的东西。

 我也很幸福, 在美丽的花溪、 花园般的贵大度过我们的大学生活。

  “

推荐访问:谈谈学习美学收获 美学 谈谈 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wd2050.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925/5162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