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东文档网!

谈谈本学年教研收获(全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9-25 19:5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本学年教研收获(全文),供大家参考。

谈谈本学年教研收获(全文)

 

  庄学真 这学年,又回来担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是让自己在参加第一轮课改实验后,又一次体会新标准新教材的大好机会。

 新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即:

 教师在完成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转化” 时, 要由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 由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由教师对课堂的过渡控制转向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恰恰这些特性是新课程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 计划性、 规定性的修正与补充。

 因此, 本学年在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和在备课组活动中, 我更进一步体会到这些。

 下面就在备课环节的一些收获谈一谈。

 一、 备学生----目中有“人”

 在备课时, 有的老师往往受手头拥有的参考书、 教案等材料的影 响,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怎么学。

 尽管在理论学习中也知道要备学生, 但在教案中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和在预设中体现出对学情的生成应对措施, 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 而忽视了 “现实的状态”。

 正因为按教材编排体系认为“应该的” 与学生是否真正具备的“现实的” 之间存在着差距, 这一差距就对备课的有效性起着决定作用。

 备学生时可从三个方面来设问自己:(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如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 掌握的程度怎样? (3)

 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哪些需

 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P40 页例 9 为例, 学生可能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已经知道了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学生也有可能根据生活的经验也会说出“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 等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词语, 但学生要面对几个两位数用这些语言一一表述, 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点拨了 。

 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把金鱼的数量从生活中、从直观中抽象出来, 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 48 比 15 多得多, 48 比10 多得多, 15 比 10 多一些, 10 比 15 少一些, 10 比 48 少得多, 15比 48 少得多, 并通过百数图或数轴, 联系刚学的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起数的感觉,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感的目的。

 二、 备教材---- 心中有“数”

 新的实验教科书的编排, 从主题图到例题到活动的组织形式,都是有所指向的, 都较有新意, 青年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分析教材里, 我们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1)

 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 标所必须的? 与本课前后联系的知识点有哪些? 还需要补充什么? 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

 教学从哪里开始? 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有效? 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与活动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3)

 从教学目标看, 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看, 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是什么? 这样, 教材的学习内容就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设计及生成, 从而有利于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36 页例 3 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例, 因为

 有 P33 页主题图的情境串引导, 前面又学习了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形成和应用, 所以例 3 乘法分配律的形成显得简略些, 教师要补充列举相同特征的式子让学生从类比中观察到规律, 并主动让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 如以前的口算 12× 6 就已经应用到这一定律了 , 即10×6+2×6 得到得数的, 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

 从教学目标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要亲历规律的形成, 理解并掌握这一定律, 从学生的实际看,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在做数学中培养策略选择意识。

 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 “分配” 这一词语中引导学生体会是否公平公正, a× (b+c), 要 a×b, 也要 a×c; 反过来 a×b+a×c, 不必等于(a+a)×(b+c)

 而只要 a×(b+c), 再结合生活中的 7 个

  +13 个

  =(7+13)

 个

 , 学生就可以从直观形象中理解这一算理和规律。

 另, 教师也要有对教材质疑的勇气。

 如教材中对五个运算定律的概括不利于学生在简便运算中运用。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叙述应表述为:

 几个数相加(乘), 交换加(因)

 数位置, 和(积)

 不变。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叙述应改为:

 几个数相加(乘), 先把其中的两个数相加(乘), 再和其它的数相加(乘), 和(积)

 不变。

 乘法分配律的叙述应是:

 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把这个数分别与和里的几个加数相乘, 再把积加起来, 结果不变。

 因为课本的叙述不利于学生在做数学中应用这些定律, 而简便运算是学生对数字模式和数字关系的辨认, 要让学生在计算策略中发挥 “灵活性”和 “创造性”,就要克服没有思维的计算程序,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就不

 必要让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造成障碍或束缚。

 三、 备目标----脑中有“纲”

 纲举了目就会张。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 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它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

 一节课的好坏就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首先, 教学目标不应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 要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

 其次,课时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而具体。

 过程与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依附于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领悟的, 而不是通过传授来实现的。

 第三, 主语要明确。

 以“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为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阐述的:

 1、 学生要经历实际测量等活动,了 解小数的产生过程, 进一步认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 学生要理解小数的意义, 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3、 通过阅读课本, 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的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4、 创设协作、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备练习----手中有法 课堂练习作为巩固提高当堂学习内容的重要部分, 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信息论指出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输入信息(听、 读)、 输出信息(说、 写), 还要有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两部分, 设计出有针对性、 层次性、 开放性的练习在备一节课的环节当中就显得相当重要。

 以六年级的“百分数意义和写法”

 为例, 本节课我设计练习如下:

 1、 在探究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出示判断题, “看下面的两道题, 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哪几个不能? 说说为什么? (1)

 一根铁丝长

 米, 剪去了

  ;(2)

 45 90 50

 千克相当于

  千克的

 ”, 这样就能结合具体情境研究分数与100 100 100 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进一步突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突破难点,深化新知。

 2、 在基本练习时设计“选择合适的数填在( )

 中。

 75 [45%、 75%、 200%、 98%、

 100%](1)

 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100 ( ), 还剩下全书的 55%; (2)

 一根铁丝长( )

 米; (3)

 一辆汽车严重超载, 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 ), 这个司机要被吊扣驾驶照;(4)这节课, 同学们学习积极主动, 你认为理解了百分数意义的同学所占的比例是( )。” 这样虽然是基本练习, 不仅注意覆盖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而且通过变式练习,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提高练习中出示这样的题目“沃尔玛” 商场和“好又多” 商场进行促销活动。“沃尔玛商场是满 200 元送 40 元, 好又多商场是满 100 元送 20 元, 你会建议妈妈到哪家买东西? 为什么? ” 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观察、 比较、 分析数据的同时,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只是从备课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收获, 课堂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有认知水平出发, 以学定教。

 既要重视课前教案的预设, 更要重视课堂实践中的生成。

 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60 100 60 100

推荐访问:谈谈本学年教研收获 教研 谈谈 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wd2050.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925/5163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