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东文档网!

政治理论学习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9-29 12:2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理论学习,供大家参考。

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学习

 周广智先进事迹

  人物事迹简介:

 周广智, 男, 汉族, 1965 年 3 月生,

 江苏省兴化市老圩乡人, 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1987 年 6 月入中国共产党, 1984 年 8 月参加工作。

 2007 年 6 月, 时任江苏泰州市安监局副局长的周广智主动申请援藏。

 2007 年赴拉萨市曲水县任县委书记, 期满后又主动申请留任, 2011 年 10 月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委常委、 曲水县委书记。

 人物事迹详细介绍:

 周广智, 一位从发达地区志愿来援藏的县委书记。

 他牢记使命, 无私奉献; 创新理念, 谋求发展——一切为了 曲水的发展进步、 百姓的幸福安康。

 “到了西藏, 才知道发展意味着什么”

 援藏前, 周广智在江苏省泰州市工作, 从没到过西藏, 更不晓得有一个叫曲水的小县。

 尽管对这个自己将要工作至少 3 年的地方进行过种种想象, 但当身处曲水时, 现实还是让周广智吃了 一惊:

 全县仅有人口 3. 5 万, 年财政收入更只有区区 850 万元。

 跑基层, 访群众, 听汇报, 理思路„„在曲水当县委书记的头一个月, 周广智就在高原反应与高强度工作交替中度过了。

 跑遍了 全县五乡 一镇和部分村户, 晒黑了 脸, 记满了流水账, 摸清了“家底” 。

 周广智将目光投向了 曲水连片的大棚。

 曲水县原有 300 多座大棚, 大多由政府投资建设, 供当地农牧民免费使用, 可真正用大棚种经济作物的却寥寥无几。

 对于大棚、 设施农业这些新鲜事物, 既需要技术, 又要耗时间, 祖祖辈辈靠种青稞过来的曲水老百姓自然难以接受。

 既然当地人不愿意尝试,那就去外面请人, 弄出个榜样给大家看。

 周广智利用冬天回乡 休假的机会, 奔波于江浙一带, 一靠优惠政策, 二靠各方帮助, 终于引来了浙江商人俞国庆。

 俞国庆种大棚赚得盆满钵满, 周边村镇的百姓再也坐不住了。

 这时, 周广智给了俞国庆一个硬任务:

 “你是我请来的, 要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 带动他们一起致富。

 ”

 曲水许多农牧民逐渐靠大棚富了 起来。

 在南木乡 , 608 个高效节能温室整齐排列, 建成了 曲水县的西瓜基地。

 “农业搞好了, 老百姓小富即安可以, 要让曲水全县富起来, 非上工业不可。

 ” 周广智于是又在县城边上的一片空地上开辟了 又一个“战场” 。

 2008 年, 周广智提出大园区发展思路, 将曲水县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聂当工业园区合并为雅江工业园区。

 两园并作一园, 面积扩大至 2. 4 平方公里, 便于统一招商和管理。

 园区有了, 但现实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使招商引资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靠优惠政策的吸引, 一些企业会来这里投资建厂。

 可要留住他们, 非用真情真意不可。

 ” 周广智深知在曲水搞工业的难处。

 “如果没有周书记, 我们公司早就关门了 。

 ” 每次说到周广智, 入驻园区的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总是很激动。

 原来, 这家公司成立后, 生产批件一直未获批复, 只能靠贴牌生产勉强维持。

 周广智来到曲水得知情况后, 亲自帮助这家企业跑批件, 最终获得了藏药研发资格, 生产和销售由此步入正轨。

 让周广智欣慰的是, 雅江工业园区已迅速崛起, 成片入驻的 65 家企业与县城连为一体, 这座小县由此诞生出令周边几个县艳羡不已的产业集群。

 而让曲水县人民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是一组漂亮的数字——2010 年, 曲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 13023 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4890 元, 工业总产值4. 2 亿元, 财政收入 2274 万元, 全都是 2006 年的两倍以上。

 关爱“对领导干部来说, 群众冷暖永远是大事”

 怎么样让百姓忙起来、 富起来, 一直是周广智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地势平坦的几个乡 通过搞设施农业, 百姓的腰包鼓了 起来,可地势较高的茶巴拉乡 、 达嘎乡 却不具备搞设施农业的条件。

 “都是曲水的兄弟姐妹,不能有的穷, 有的富, 要一碗水端平。

 ” 周广智想。

 有一段时间, 一到周末, 周广智就

 叫上司机其加, 专门去茶巴拉和达嘎。

 实地探访, 咨询专家, 周广智为两个乡 开出了“药方” ——种植土豆。

 当地人对此很是纳闷:

 “我们一直种青稞、 小麦, 哪会种土豆啊? ” 周广智的理由却很充分:

 “茶巴拉和达嘎都是沙质土, 种土豆产量高, 每亩收入可以达到青稞的几倍。

 ”

 老百姓不相信, 周广智就做起来给他们看。

 他找了一片试验田,收获时节亲自参与采挖、 过秤, 最后算账给农户看。

 达嘎乡 色达村格龙一家看明白了这笔账——以前种青稞亩产几百斤, 种土豆亩产最高能达到 7000 斤, 两种作物收购价格差不多, 收入肯定能翻上好几倍。

 第二年, 格龙家的 8 亩地全部种上了 土豆, 当年每亩的纯收入有 3000 多元。

 格龙说:

 “周书记真是替我们老百姓着想, 有这样的书记, 真是曲水的福分。

 ”

 达嘎乡 党委书记色珠说:

 “现在全乡有 1. 5 万亩土地, 土豆种植面积达到9300 亩, 去年仅种土豆, 全乡 人均就增收 2600 元。

 ”

 周广智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对领导干部来说, 群众冷暖永远是大事。

 ”

 坚守“留下是为了 让曲水的发展基础更扎实, 让藏族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

 留下, 还是离开?

 2010 年 7 月, 3 年援藏期满, 是回到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江苏, 还是继续坚守在青藏高原? 是回到日思夜想的亲人身边, 还是继续带领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问题, 一度让周广智陷入纠结当中。

 他想起 3 年前, 组织确定他到曲水援藏时, 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跟他说:

 “儿子你放心去, 把工作搞好, 我还有家里其他人照顾。

 ”

 他仍深深记得, 刚踏上曲水这片土地时, 迎接他的是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美酒, 还有一张张真诚而充满期盼的笑脸。

 决定, 在刹那间完成, 且义无反顾。

 周广智选择留在曲水, 再干 3 年。

 周广智说:

 “留下是为了进一步改变当地落后面貌, 使曲水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连续性, 让曲水的发展基础更扎实, 让藏族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

 ”

 周广智和曲水群众越来越亲近了,越来越像曲水人了。

 可群众也心疼地发现, 周书记和来的时候相比, 面容苍老了, 皮肤黑了 , 白头发多了。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 周广智经常头痛失眠。

 2010 年 10 月, 他得了肺炎,

 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 但他放不下工作, 一天也没有住院。

 整整 10 天, 他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后到县医院输液, 输完液便回到办公室坚持工作。

 同事们看到他难受的样子, 都劝他到内地休养一段时间, 但是他坚决不肯。

 这次患病让周广智元气大伤, 身体大不如前。

 今年(2011 年时)

 已经 46 岁的周广智就像个陀螺, 不知疲倦地旋转着。

 “按规定, 援藏干部四年援藏该有 8 个月的假期, 可周广智加在一起只休息了 80 多天。

 ” 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 拉萨市委常务副书记焦建俊说。

 坚守, 是周广智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不变的信念。

 “西藏在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援藏是我最大的心愿, 就年龄而言, 这次援藏也是我最后的机会。

 如果组织上能批准我的请求, 我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让西藏曲水人民满意, 为泰州干部争光。

 ” 这是 2007 年 5 月 9 日周广智写给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的援藏申请书。

 语言虽然平实无华, 但字句之间却透露出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 勇于争先的精神光芒。

 有一种态度叫坚守;

 有一种性格叫执着;

 有一种人生叫追求;

 有一种情怀叫大爱无疆!

 周广智正是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 为了曲水这方热土上各族百姓的福祉而不懈追求, 把无疆大爱倾情播撒在雪域高原!

 [10]

  人物事迹详细介绍:

 叶志平自从担任桑枣中学的校长后, 就为学校当时新建的实验教学楼开始担心。

 此楼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由于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 并且断断续续地盖了

 两年多。

 到后来, 竟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

 当时的新楼, 楼梯的栏杆摇摇晃晃的, 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 而是水泥纸袋, 大楼的承重柱子不合标准。

 面对这样一栋华而不实的危楼, 叶校长下定决心进行维修加固。

 从 1997 年开始, 连续几年对这栋楼进行了 改造加固。

 第一次, 他找正规的建筑公司, 拆除了与实验教学新楼相连的一栋质量很差的厕所楼, 在一楼的安全处重新建起了厕所。

 虽然高层教室上课的同学上厕所不太方便, 但是, 孩子们安全。

 第二次, 他将楼板间的缝隙中的水泥纸袋去掉, 重新实实在在地灌注了 混凝土, 使楼板的承受力大大提高。

 第三次, 他对这栋危楼动了大手术。

 将整栋楼的 22 根承重柱子, 按正规的标准要求, 从 37 厘米直径的三七柱, 重新浇灌水泥,加粗为 50 厘米以上的五零柱。

 之后他亲自动手测量, 每根柱子直径整整加粗了 15 厘米。学校没有钱, 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维修费。

 左一个 5 万、 右一个 5 万慢慢争取而来。

 教学楼时刻要用, 他就利用学校的寒暑假和周末, 蚂蚁啃骨头般, 一点点将这栋有 16 个教室的实验楼修好加固。

 对学校后来的新建教学楼, 他更是严要求, 细观察。

 就连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贴面, 也要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上打四个孔, 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 再粘好。

 因为他不放心, 怕掉下来砸到学生。

 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紧绷的弦, 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

 出了事, 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没法向社会交待。

 叶校长心里明白, 除了教学楼修建结实还不行, 紧急情况下有序的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

 从 2005 年开始, 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学校规定好每个班固定的疏散路线。

 要求两个班在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 每班必须排成单行。

 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就连每个班在教室里怎么疏散都作了规定。

 教室里面一般是 9 列 8 行, 前 4 行从前门撤离, 后 4 行从后门撤离, 每列要走教室里的那条通道都预先进行了设置。

 并且要求在二楼、 三楼教室里的学生跑得快些, 以免堵塞逃生通道; 在四楼、 五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 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在紧急疏散时, 对老师的站位也有要求。

 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

 因为在拐弯处学生们最容易摔。

 孩子如果在这里摔倒了 , 老师是成人, 完全有力气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 不至于让别人踩到。

 叶校长除了 搞紧急疏散演练外, 还经常利用学生下课后、 课间操、 午饭晚饭以及放晚自习时间, 在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 看学生的疏散情况, 查看老师是否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

 他还规定, 每周二学校各班级要进行安全知识讲课,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知识。

 因此, 有些家长曾这样称呼叶志平校长“不务正业的校长” , 认为他不专心与教学, 天天搞这些“无关紧要” 的工作。

 然而, 地震那天, 老师和学生们就是按照平时的训练秩序, 用练熟了的方式进行了安全疏散。

 地震波一来, 老师喊:

 所有人趴在桌子下!

 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

 后门都打开了, 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 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 老师站在楼梯上, 喊:

 “快一点, 慢一点!

 ”

 老师们说, 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 都觉得矛盾和可笑。

 但当时的心情, 既怕学生跑得太慢, 再遇到地震, 又怕学生跑得太快, 摔倒了 ——关键时候的摔倒, 可不是玩的。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 在地震发生后, 全校 2300 多名师生, 从不同的教学 楼和不同的教室中, 全部冲到操场, 以班级为组织站好, 用时 1 分 36 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

 叶校长知道地震后, 从绵阳疯了 似地冲回学校, 看到的情景是:

 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 学校里的八栋教学楼部分坍塌, 全部成为危楼, 他担心的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 没有塌。

 而他的学生, 这些 11 岁到 15 岁的娃娃们, 紧紧地挨着站在操场上, 老师们站在最外圈。

 当他听到老师对着他报告:

 学生没事, 老师们也没事时, 浑身都软了。

 55 岁的他, 哭了。

 通信恢复后, 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 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

 我们学校, 学生无一伤亡, 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人们感谢这位可敬的校长, 家长感谢这位负责任的校长, 老师和学生们更要感谢这位好的领导。

 是他平时的严格要求, 是他对学生、 老师和家长的用心负责, 保住了学校, 更保住了学校的全体师生。

 他可以骄傲地告诉家长, 告诉世人:

 “我们学校, 学生无一伤亡, 老师无一伤亡!

 ”

 “责任高于一切, 成就源于付出。

 ” 永远是叶志平校长的人生理念。

 他是个英雄:

 从 1997 年起, 多次将学校一栋没有验收的教学楼加固; 2005 年起, 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后, 该校 90 多位教师、 2200 名学生全部冲到操场, 用时 1 分36 秒, 全校师生无一伤亡„„ 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 汶川地震后被称作“史上最牛校长” 的叶志平, 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 。

 平时多流汗, 灾时就少流血, 最初学校进行疏散演练时候, 老师都很反感, 说没事找事, 现在老师都说值。

 请你们媒体多宣传宣传, 让大家都知道灾备是怎么回事儿。

 徐其军先进事迹

  人物事迹简介:

 徐其军, 男, 1977 年 4 月 9 日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泉水乡 四合村, 汉族, 大学专科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一级教师, 全国模范教师。1997 年毕业前夕, 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的徐其军被推荐到南京晓庄师范继续深造, 并且毕业后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

 面对这个人人羡慕的机会, 他婉拒了校长的劝说, 希望在六合县泉水乡 最穷、 条件最差、 最缺老师的枣林小学任教。

 2002 年, 满心欢喜准备结婚的徐其军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因长期劳累过度, 他患上了 肾衰竭, 加上未能及时治疗, 已并发尿...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政治

本文来源:http://www.wd2050.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929/530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