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东文档网!

民族精神教育(精选文档)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8-23 14:4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精神教育(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民族精神教育(精选文档)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讲座

 辉渠中 学

 毛生邦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表现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的伟大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成员所认同,所共有的共同思想、心理和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表现。在当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挖掘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块领地。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从当前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看,有明显失落之处,这方面的教育也显得不够。其表现在:第一,有相当一部分青年盲目崇拜西方,往往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看不到中国改革18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夸大中国现在的困难和问题,民族自信心低落;第二,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比较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和享受,缺乏艰苦创业和劳动创造的思想行为,民族自强力下降;第三,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牢骚”成为一些青年人的时尚,“无所谓”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心态之一,民族自尊心受损;第四,淡忘中华民族的历史,看不到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智慧,低估了中华古代文明,民族自豪感和气节感低落。我国有青少年两亿多,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为此,对民族成员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民族的奋飞,都需要培育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故此,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进行长期、艰辛、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历史凝聚,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而且也灌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深层次上规定着民族成员的行为、思想和观念,构成其历史、现实,进而动态地构成其未来。同时,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必须寓于个体意识之中,即要内化为个体意识,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民族精神的振兴需要每一个民族成员为振兴民族而努力奋斗,这种奋斗源于对本民族的热爱,其弘扬和光大又源于对本民族成员的民族精神教育。因此,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的精神教育,对于振兴民族精神,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

 1.科学地吸收与改造

 科学辩证地认识,传统精神有它历史上积极的一面,也有它现实中消极的一面。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精神进行科学地吸收与改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吸收,又要重视改造,因为没有吸收,改造就无从谈起,但仅有吸

 收,而没有改造,就会使继承变成简单的因素。在传统精神中固然有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为民作奉献等内容,在今天是可以直接或间接为社会主义时代服务的,但传统精神要真正与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相融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对传统精神进行吸收与改造,创造出既充满社会主义思想,又保留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特色的新精神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一经定型,在存在着积极、进步因素的同时,也总存在着消极因素。每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更新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取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先秦时期定型后,在“唯变所适”的原则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曾经不断地更新与丰富。在当代,传统精神必须继续与时代特点相融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对传统精神的吸收与改造,才能确立时代精神的基点,让民族成员认识时代精神,并自觉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使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凝聚作用,激励和教育作用。

 2.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

 人类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传统价值取向结构模式内部包含着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追求群体价值与追求个体价值的矛盾,其中取义与求利便是此矛盾的核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取义与求利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如春秋时期对义利关系的百家争鸣。又如汉代的“明道”与“计功”关系的确立,则是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大统一条件下确立的价值意识整合。再如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时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把传统价值取向模式推向了顶峰。历史给了我们启示,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传统价值取向结构模式的内部矛盾运动也在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运动,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将引起思想领域里的义利关系的辩论,尤其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正是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推动着价值取向结构模式内部的矛盾运动,使传统精神得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在当代,传统价值模式受到了有力冲击,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新的“义利之辩”,也就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大论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了,因此,传统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的价值观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当代的价值取向,主张功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这既是社会主义时期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传统价值取向模式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的逻辑要求。这种统一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价值导向,即把社会、人民的价值与个人的价值科学地统一起来,这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的时代内容。

 3.民族主体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还必须有民族主体的能动文化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要通过民族主体才能实现和完成。所谓民族主体,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民族主体必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而不是传统重负下的奴隶,才能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创造民族的时代精神;第二,具有高度的民族自我意识,能够在世界各民族关系中反观本民族所

 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确立民族精神的主体,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自然、社会、历史所构建的三维文化背景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时代基点,并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民族精神的精华,才可能实现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三,有自觉的文化参与意识。实现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归根到底是民族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因此,真正的文化主体必须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参与文化实践的创造活动,才能使民族成员能动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

 1.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结合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这是培养和增强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环顾全球,世界各国大都重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以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具有必然性,可以说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一个人生下来就要落到一定文化传统的社会现实中,于是一开始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方、西方的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向中国推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黄色文化”,推销他们已经失败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些青年学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片面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低估和排斥中华文明,丧失了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其熏陶的方面和渠道有:一是中华民族的科技史;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和文学艺术;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和传统美德;四是我们民族的民风和气节;五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这几个方面有效地养成青年学生的民族优良作风和气派,有效地吸取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强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其受到深刻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2.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华历史知识教育的结合

 在中华历史知识中,涵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成份。如孔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息”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孟子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司马迁树立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思想观念;曹植崇尚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意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的崇高气节;秋瑾的“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献身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历史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暴,自强自立的赤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民族品格和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国近代史的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迪。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者,为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首先就是使他们忘掉自己祖国的历史,不知道哪是他们的祖国,他们的民族和文化,才有可能为殖民者效忠。今天,我们面临着开放的时代,同时又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青少年一代的腐蚀。如果不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接受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就很难保证他们能在祖国困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为国分忧,更谈不上历史责任感和为国献身。

 从当前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看,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淡忘中华民族的历史,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致使民族气节失落,民族意志衰退,发生了一些不顾国格和人格有损民族感情的事。这说明在中华历史教育中培养青年学生坚强的民族意志和高尚的民族气节尤为必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历史知识中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广泛宣传,让青年学生知道。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中,更应注重中华历史知识的教育,要用生动感人的历史事实和我们民族历史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杰的榜样事例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培养他们优良民族风范和民族品格。在社会教育中,也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历史知识教育,通过历史博物馆,历史英杰人物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实施形象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切实吸取中华民族精神的养份,使他们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的历史,产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为人民服务道德观教育的结合

 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它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既体现在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之中,也体现在共产党人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爱民为民以及人民拥军的血肉相联系的鱼火情义之中。体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伟大实践,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先后形成了雷锋精神,王进喜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改革时代培育出了蒋筑英精神、孔繁森精神、徐虎精神„„。经过共产党人长期的实践和身体力行的倡导,为人民服务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而且也是共产党人的一种革命和建设精神,逐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道德原则。这样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巨大的现实功用,而且还具有永恒的教育价值。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青年学生比较关注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不太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集体主义和群体的道德观念淡薄,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受损。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青年学生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教育更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教育,一是热爱人民,建立对人民深厚情感的教育;二是服务人民,甘当人民勤务员和公仆的教育;三是关心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的教育;四是尊重人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教育;五是相信人民,支持人民首创精神的教育;六是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路线的教育。要从这几个方面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感情,吸取为人民服务的人格精神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并使其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民族精神教育。

 4.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的结合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对振奋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中国是文明古国,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近几百年,特别是近一百年,中国由

 泱泱大国沦为惨遭侵略者蹂躏的落后国家,与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进步很快和发展迅速,但由于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得太晚及其它一些历史原因,中国仍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我们的青年学生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种局面显然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长期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衰退和萎缩,从而无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从当前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来看,缺乏艰苦创业和劳动创造的精神,“牢骚”成为一些人的时尚,“没劲”、“无所谓”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心态之一,民族自强力下降,因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关键就是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和立志成才的教育。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本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

推荐访问: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 精选 文档

本文来源:http://www.wd2050.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823/37430.html

推荐内容